魏晋书法真的有笔法吗?当代书法教育误区到底有多大?
必须有,一定有,王羲之不是神,是一个真实人物,没有其特有笔法,是不可能让人高山仰止的,其作品达到的艺术高峰,令人难以企及。
历史和现在书法教育受限于人们对其认知,绝大多数是依葫芦画瓢,以讹传讹。
无笔法则无书法。确切的说,古人是有了软笔之后才开始注重起笔法的。先秦至两汉,毛笔已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,但在纸发明之前,承载文字的材料主要是木简和竹简,也有写在帛上的,极少(帛昂贵用不起)。从出土的大量汉简可以看出书写者对笔法的重视和追求。东汉的隶书把笔法运用发扬到了极致,自此,汉字的书写就有了“无笔法则无书法”的论断和书写者对笔法的推崇。两晋至唐,楷书大兴,书家更是把笔法视为书法的极则,甚至于一度出现了重笔法而轻构法的风气。可以说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今天。
我们要清楚:何谓“笔法”?简言之,就是运笔的方法!而不只是魏晋书法,任何一个朝代的书法风格都不尽相同,因此也就都一定有它相对应的笔法要求了。但实际上,这和朝代根本无关,而是一个带有学术或者艺术专业属性特点的问题。首先,书法本身就包括间架结构、基本笔画(笔法)、章法几个大的方面,否则就没有书法的存在。从古至今,名家名帖数不胜数,可谓浩如烟海,令人常有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的感慨!再说现代人在书法教育方面存在相当的误区。比如说我们过分强调美的共性,过分从众,绝大部分人没有自己对于书法审美的理解,书法审美的方向错了,教育的方法也过于强调规范,以为大家说好的就一定是对的、好的。这其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!——放眼望去,我们周围的城市一样、建筑风格一样,什么什么都一样……我们太需要“不一样”的美,书法更是如此。实际上,不幸中的万幸就是,相比其他方面而言,书法自身的文化底蕴保存的相对完整,因为有我们古人的很多碑帖可以学习,但问题是我们的书法教育在这个时代似乎不需要太多的个性,不是有个性不好,恰恰相反。是因为没有人能够接纳甚至欣赏得了这种“个性美”。所以,当我们周围的世界一片浮躁的时候,书法教育最大的意义仅仅在于它能够净化心灵、蓄养精神等等吧。我们衷心地希望,广发书法爱好者、教育者们,能够博古通今、登高望远,把书法真正的美展示出来,既要有共性美的原则,又要有个性美的张扬,对于书法这块国之瑰宝永远心怀敬畏,爱之、惜之!
笔法就是书写的技法技巧,所有成熟的书体和书法家都有自己的笔法,魏晋时期的书法家当然有笔法。魏晋时期一般是指三国到两晋时期,曹魏书法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,代表人物是钟繇,西晋有卫瓘、卫恒、索靖、陆机等人。
东晋是书法艺术的巅峰时期,王羲之、王献之父子是主要代表人物,王羲之的贡献在于“俱变古形”,用我们现在的话说,就是继承创新。从书法历史看,王羲之的出现,也是中国书法的一次重大转折点,王羲之将技法、情感、意趣纳入书法之中,从此开启了延绵千年的王书时代。
具体来说魏晋笔法,主要是以二王为主的小楷、行书、草书的笔法,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说的清楚的,更不是传说中有什么秘诀,这些笔法存在于传世经典作品中,需要通过系统学习来慢慢体会和掌握。书法的笔法学习主要是靠长时间深入临帖,没有时间积累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,历代名家也是这么学习的。下图为赵孟頫临《圣教序》。
至于说到当代书法的误区,愚认为在专业书法领域没有什么误区,主要是社会上的非专业爱好者对于书法没有系统学习,一知半解,不知道书法传统是什么,更不知道书写规则是怎样的,有一些误区。主要表现在书法审美评价标准存在偏差,只是以初学者的端正规矩为好坏标准,而书法艺术的标准应该是王羲之建立的继承传统上的推陈出新,符合规则的个性突出为好字的标准,而不是简单的美和丑。